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文化東路16號中建文化城8號樓1單元2002
電話:0531--58565682/0531-58565683
郵箱:sdxdx2011@163.com
郵編:250014
山東新動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http://www.yingshanep.cn/
張掖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河西地區其他城市相比,突出一個特征就是水多,因黑河水滋養,地下水資源相對富集,本身就是座落在濕地上的城市。 昔日古城“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的生態景觀被賦予“塞上江南”的美譽。但張掖地處西北,祁連山北麓、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其濕 地存在的意義遠大于全國其它地域,濕地保護的難度和建設也相對較大。
規劃建設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核心區范圍東至張靖公路、西至國道312線、南至規劃北二環路、北至謝家灣,面積約 8000畝。公園緊鄰城區,屬黑河流域的天然濕地,這種位于城市規劃控制范圍內的大面積濕地在全國來講也比較少見,鳥類和動植物豐富,因此更有利于形成良 好的濕地景觀,彰顯城市特色,其建設的意義也更加突出。
一、功能定位的理解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可定位為西北地區高原濕地的典范,全國人民了解張掖濕地的科普中心,公眾回歸自然的旅游勝地,提升城市品位的一張名片。
二、建設目標和優勢
要處理好濕地生態資源的保護,特別是水資源保護,保證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積極保護并挖 掘張掖“塞上江南”的自然、人文景觀資源,突出景觀特色,以蘭州——敦煌一線的旅游市場為依托,建設高品質的生態休閑度假基地,將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成 為濕地生態系統健康、景觀資源豐富、科普宣教設施完善、休閑娛樂條件優越,西北地區獨特的國家濕地公園,彰顯出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規劃建設的重點內容
1、補水蓄水。通過地下水補給和水源涵養工程的實施來確保濕地水量,并力求達到水體自動循環。重點對目前濕地萎縮退化 的部分濕地,通過實施水源涵養、引水入城,將黑河水自城東蘆葦池引入北郊濕地內,綜合利用水務部門提出的自盈四支一分支引水的方案,一是解決北郊濕地補 水,二是解決濕地下游三閘等鄉鎮農戶的灌溉問題,三是防治濕地生態退化和鹽堿化發展。
2、棲息地修復。由于部分濕地萎縮和退化,部分濕地圍墾現象嚴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影響了濕地生態平衡。對水禽棲息地修復要通過局部開挖或堆土,適當設置一些淺灘和緩坡,或形成鳥禽棲息島,恢復濕地水生植被等措施,恢復和改善棲息地環境,增加鳥禽種群和數量。
3、植被恢復。目前北郊濕地內生態恢復良好,野趣明顯,但韻味不足。作為國家濕地公園,濕地景觀的單一,會造成鳥禽棲 息地的單一和鳥禽數量的相對較少,而鳥禽又是濕地的靈魂。一是通過生物圍欄封育。沿濕地四周建設喬、灌、草結合的緊密型寬幅植被帶,以達到護岸固土、減少 揚塵的作用,同時形成濕地綠色景觀。二是濕地植被帶建設。在濕地核心區建立濱水植被帶,既有利于降解污染,保護水質,發揮濕地功能,并給人們提供休閑、旅 游之地。
4、強化科普宣教,實施建設性保護。在保護濕地原生態的基礎上,恢復濕地類型的多樣性,濕地景觀類型除了“水面+池 塘”模式,也可在游線兩側拿出一部分地塊,展示西北旱寒區的一些濕地類型,并與濕地植物園建設緊密結合,使游客既接受濕地知識教育,也能現場體驗和感受不 同的濕地類型。可采取石刻、標牌標識等手段,豐富科普宣教說明,進一步強化濕地范圍內的科普宣教功能,增強濕地的體驗性,延長游客停留時間,使游客全方位 了解濕地。
四、濕地公園核心區建設
1、生態建設。引入人工濕地景觀,保護、修復自然植被,設立鳥禽保護區、覓食區和棲息區;合理設置濕地景觀區、鳥禽觀賞區、濕地生態教育基地等區域,將大片低洼易澇農田、養殖水面逐步恢復改造成河道、湖泊、灘涂等濕地地貌,形成獨特的“濕地、水域、蘆葦塘”的地貌。
2、景點建設。尊重現狀、保證固有景觀,加強植被多樣性(濕地植物)配置,在不同的水域配置不同的濕地植被群落,以豐 富濕地景觀內容。規劃建設濕地休閑廣場,旅游服務中心等區域服務、休閑設施;考慮建設水車、荷花塘、觀景臺等景點,種植喬木和水生植物,恢復“水塔”等歷 史建筑,再現“半城蘆葦”的景觀;規劃水道、開辟原生態水上濕地游線,實現蕩著小舟游濕地的美景。
3、構筑基礎設施。重新調整濕地的游步道系統,在確保濕地公園的可進入性的前提下,取消僅靠張靖公路西側的一段馬道, 恢復沿路濕地景觀。在濕地景區內配套相應的基礎服務設施,如停車場、訪客中心、游船碼頭、燈光音響系統等,為游客游覽提供方便。同時充分考慮生態因素,將 生態建設要素融入其中。
4、建設濕地博覽園。建設內容包括濕地觀光、科普教育、戲水樂園的濕地博覽園,可作為生態濕地的示范景區,開展系列公共活動。
5、建設生態農莊。對現狀處于濕地范圍內的新墩鎮流泉村、烏江鎮謝家灣村以及三閘鎮三閘村的部分村社依托濕地進行集中 成片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改造,充分發揮生態休閑、旅游服務的職能,改變濕地保護范圍內農民的生產經營方式,依托農戶自行開展農家樂建設項目,例如生態漁莊、 茶園等,解決退耕農民的生活問題。
6、旅游產業開發。進一步發揮和利用濕地的旅游資源,將國家濕地公園打造成張掖旅游的“后花園”,讓旅游帶動周邊居民 經濟的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周邊居民對濕地影響,提升居民對濕地保護的意識。建議能充分借鑒麗江拉市海國家濕地公園旅游產業的開發和對城市發展發揮的重大作 用,拉市海濕地為麗江的旅游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使麗江古城戴上“世界文化遺產”和“高原水城”的桂冠。
通過濕地保護和國家濕地公園建設,再現歷史上“半城蘆葦半城塔影”的城市特色,建設生態張掖,打造生態家園,促使城市 建設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希望北郊濕地能嚴格按照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的要求,切實發揮濕地的生物多樣性功能、腎功能、宣教功能,使北郊濕地的生 態系統日趨完善,真正保護好、管理好、發展好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這塊大自然和祖先留給我們的“風水寶地”。
上一篇:2012文化產業布局未來